时事新闻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时事新闻 -> 正文

美国“司局级干部”清华学习中国政策决策过程

发布日期:2012-05-08     点击量:

人民网北京5月7日电 (记者 杨牧)4月底,12名来自美国海军、国务院、国防部等部门的高级官员,在清华大学接受了有关中国国情的培训。翻看课程表时记者发现,在短短一周时间内,负责这一培训项目的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,为这批被媒体称为美国“司局级干部”安排了3堂中国内政课,内容分别涉及中国政治制度与中共十八大、中国政策决策过程等,其中还有一堂课安排在中国国家行政学院。

  “中美高级官员培训班今年已是第二次举办,和两年前的那次不同,今年的课程偏重介绍中国内政相关内容,包括政治体制、决策过程特别是决策过程的变化。现在的中美关系,已经出现双方相互关心对方国内政治的苗头。中国人关心奥巴马推行的各项改革,美国人关心中共十八大等等。”孙哲在解释为何做上述课程设计时介绍说。

  承担这一培训课重任的,一位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健,另一位是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。

  美国学员和全程陪同上课的孙哲教授都反映,张健教授主讲的“中国政治制度和中共十八大”课堂讨论很热烈、气氛很好,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张健也表扬这批学员说,“他们是美国的高级官员,经验、阅历以及知识都相当丰富,在来清华参加培训前,他们肯定也做足了功课,对中国的问题大致是有感觉的,绝对不是一无所知。”

  张健说,美国人很坦率,有的提问很尖锐,但是问题尖锐不等于难以回答。“关于十八大,美国人谈得很谨慎,他们明白揣摩猜测意义不大。”

  与张健教授所讲的有所不同,薛澜院长侧重讲授了中国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及变化。

  “这个课程,让美国人明白,任何一个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、治理国家方面,有很多共通之处。他们意识到在操作层面,中国有些方面跟他们是相近的。”薛澜介绍。

  薛澜进一步说,从规范的公共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,任何一个政府制定政策,都有基本的步骤。首先是确定议题进入讨论日程,然后是尽可能多方征求意见,制定多种政策选项,再进行评估评价,最后决策得出最好的。“两国政府在这方面没什么差别。但是其中哪些人参与制定政策,以及通过什么形式参与,有不同之处。在不同的社会环境里,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条件下,政府运行的内涵相近,表现形式不同。那么就要通过交流,把相通之处和不同的地方找出来。”

  薛澜告诉记者,他解释了美国官员们不太了解的中国机构,比如中央外事领导小组,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等中央机构,还介绍了国家发改委是怎样的国务院机构,这些都是美国学员并不熟悉的名字。

  “好几个学员反馈,觉得学到好多东西,很有意思。至少他们当时反映,特别有用。我们日常都清楚的,可能对他们还是比较新鲜。有点普及的味道。”薛澜回忆说。

  其实还不仅限于普及层次。薛澜还介绍了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变化,如过去主要靠从上到下,如今除了从上到下,还加上了从里到外,集思广益、吸收民间意见。“如今制定公共政策,中央政治局不仅要学习研究,还要经常召集专家开协商会,将研究课题外包给智库或者大学,还有增加调研到各地实地考察,通过网络调查收集民意等。例如,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, 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》等就是通过上述过程制定出来的。”

  薛澜还向记者具体介绍了一个有意思的讨论话题。美国官员对中国每隔五年制定一次的国家发展规划,例如“十二五规划”不太理解。他们觉得既然是规划,就要具体制定很多事情。但是这么大的一个国家,规划怎么做?

  薛澜说,我们现在的规划更多提供指导性的意见,是在全面研究调研分析的基础上,对中国未来发展做清楚的判断,给全社会一个信号,中国到底要往哪个方向发展。“或许和美国四年一次总统大选时,候选人提出的施政纲领有点接近,”薛澜说,实际上美国总统选举,候选人会指出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,当选后会特别关注的问题,采取的措施,和我们的规划在功能上有相近的地方。但是在总体规划后,为了落实,我们会制定具体的专项规划,划拨专项资金和政策挂钩。“举美国大选时候选人发表竞选纲领的例子来作比较,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了中国的政策制定特色。”

 

来源:人民网—国际频道

广州校区:广东省广州市增城荔湖街华商路2号  | 江门校区: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华商大道1号 

网站: www.pinwuzs.com | 版权所有: bat365正版唯一官网(中国)精品官网 -BinG百科 All Rights Reserved | 粤ICP备12007829号 

Baidu
sogou